第133章 第五階段的終篇
關燈
小
中
大
江逾白向林澤秋發起了微信好友的添加申請。
添加成功以後,江逾白坐在沙發上,左手微微遮擋屏幕,右手點擊鍵盤,將林澤秋備註為“大舅哥”。
林知夏湊過來偷看他。
江逾白的目光不可避免地落在林知夏的臉上。他看見她濃密的眼睫毛眨了眨,白嫩的臉頰泛出一點粉色,她小聲說:“你別讓我哥哥發現了。”又問:“你給我的備註是什麽?”
江逾白的聲音比她更輕:“夏夏。”
林知夏略顯羞澀:“我還以為,你會叫我夏夏老婆。”
江逾白笑了笑:“我馬上改。”
林知夏搭住他的手機:“不要了,我不是那個意思。”
江逾白卻說:“我有這個意思。”
江逾白和林知夏竊竊私語的時候,林澤秋就站在一旁觀察他們二人。不知道為什麽,林澤秋的腦海裏驀地閃現柯壯志臨走前含恨罵出來的一句“綠茶”。
如果“妹夫”是一種滿分一百的考評制度,林澤秋暫時可以給江逾白打六十分——剛剛及格的成績,多一分都不行。
但是,林澤秋的爸爸媽媽對江逾白的印象似乎越來越好了。
午飯的餐桌上,爸爸給江逾白夾了兩次菜,媽媽問了江逾白不少問題。江逾白始終保持著極好的耐心。他語氣溫和,談吐風趣,哪怕涉及到“你覺得林知夏的舅舅和舅媽怎麽樣”這種危險的話題,他也能巧妙地化解尷尬,既給舅舅一家留面子,又很向著林知夏。
這天下午,雪停了,天色初晴,陽光耀眼,林知夏的爸爸在陽臺上翻曬蘿蔔幹,林澤秋動作利落地幫忙。江逾白為了表現自己,主動去廚房洗碗。
江逾白幾乎從來不做家務活。他不小心摔了一只碗,碎瓷片灑了滿地。
林知夏第一個聽見廚房裏的動靜。她跑過來想幫江逾白,他立刻制止:“別過來,我收拾。”
江逾白撿完大塊的碎片,又用笤帚和簸箕掃地。
林知夏一直盯著他。他自嘲道:“我笨手笨腳的,你別嫌棄。”
林知夏一腳跨進廚房:“你才不笨呢,你特別好,善良又聰明。”
江逾白俯身靠近她。她雙手勾住他的脖子,“叭”地一聲親了他的側臉。
江逾白充滿幹勁地繼續洗碗。他站在水槽之前,一邊仔仔細細地刷鍋,一邊掃視廚房的環境。他看見瓷磚上的裂縫,纏著膠布的水管,泛著鐵銹的竈臺,墻皮脫落的窗框……他還想起林知夏在日記裏寫過,她媽媽有風濕性關節炎,到了每年的梅雨季節,他們家的地板和墻面都會反潮,媽媽的身體就不太舒服。因此,林知夏和林澤秋都迫切地想要搬家。
江逾白打算在大學城附近入手一套大平層,面積不用太大,七百多平方米就夠了。毛坯房裝修差不多要一年的時間,等林知夏做完博士後,回到省城擔任教職,她就可以直接入住。
大學城坐落於本市的主城區,地理位置十分優越,此處有一片高級住宅區,樓盤售價極高,住戶非富即貴,光是一個停車位就價格不菲。
江逾白看中了“私人定制”的頂層豪宅,隨房附贈“空中花園”。秘書們幫他整理了幾套設計方案,打印在銅版紙上,裝訂成冊,共有四冊。
春節假期結束之後,江逾白和林知夏再度前往英國。
林知夏休整了短短一天,便迫不及待地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她的科研事業。如同林知夏預料的那樣,導師為她開創了先河,允許她在今年十月份博士畢業。
組裏的同學們聽見消息,紛紛向她表示祝賀。
林知夏越發期待她年滿二十歲之後的人生。她偶爾會瀏覽省城的房屋信息,盤算著自己小金庫裏的儲蓄額,還會在網上查找沙發、桌子、臺燈等等家居用品的價格。
有那麽幾次,江逾白來找林知夏時,恰好見到她在挑選沙發。
某天夜裏,江逾白抱著四本描述裝修方案的圖冊,敲開了林知夏的臥室門。
林知夏剛剛洗完澡。她雙眼水汪汪,臉色紅撲撲,不明所以地看著他,他鬼使神差地直說道:“我想給你買一套房子。”
“給我買房子?”林知夏卻說,“我準備自己買呀。”
江逾白拐彎抹角地試探她:“你還沒有正式開始工作……”
林知夏哈哈一笑:“我有很多獎金,前幾天才收到郵件,學院又要給我發錢了。”
江逾白沒有說話。他把四本厚重的冊子放在了她的書桌上。
林知夏翻開其中一本,瞧見廣闊的客廳、高懸的天花板、全景落地窗外的城市景觀。她驚嘆道:“好漂亮。”
江逾白謹慎地詢問:“喜歡嗎?”
林知夏坐在書桌前,江逾白坐到她的身邊。他們就像一對未婚夫妻一樣規劃著將來的住所。林知夏好奇地著每一頁的內容,怎麽也翻不到盡頭,她不禁問道:“這個房子有多大?”
“還行,不算很大,”江逾白評價道,“居住面積七百九十四平方米,將近八百。”
林知夏瞬間呆住,心想:八百平方米,不算大房子嗎?
但她隨後又記起,江逾白是在一座莊園裏長大的,對比之下,八百平方米的豪宅確實不算很大。
這座豪宅還自帶“空中花園”,林知夏自言自語道:“我聽說過巴比倫的空中花園,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,據說巴比倫的國王為了討他王妃的歡心,按照王妃的意思,特意給王妃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園。”
江逾白翻開另一本圖冊:“不止這一座花園,所有配套設施都可以按你的意思來設計。”
林知夏思考一陣,雙手托腮:“嗯……還是算了,這是你的房子,你來決定裝修風格,我有空就去你家住幾天。”
江逾白搭在紙頁上的手指一頓:“你說過,等你工作了,我們會住在一起。”
“是的。”林知夏毫不避諱地承認道。
江逾白的聲調更低沈:“春節那幾天,晚上沒抱著你,我睡得不太好。”
林知夏卻在思考另一個問題:“我馬上要去美國做博士後,你要回國工作,你晚上怎麽辦呢?”
江逾白拍了一下自己的腿,林知夏輕車熟路地坐到他的腿上。他單手摟著她的腰,一邊親她一邊說:“我在家等你回來。”親吻持續了很久,室內的溫度仿佛升高了,悶熱的空氣讓林知夏的頭腦變得不夠清醒,這時江逾白再問她要不要和他同住,她稀裏糊塗地答應了,心底的念頭卻沒改變——她肯定還是要自己買房的。
轉眼間,二月過完了,三月開春,草地上綻放著不知名的野花,學校的平靜生活一如既往。
實驗室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,林知夏開心之餘,又掛念起溫旗的狀況。
三月的某一場晨會上,溫旗被導師委婉地批評了——導師認為,從去年九月份開始,溫旗不僅沒有實驗產出,也沒有認真讀過任何一篇新論文,更沒有完成導師給他制定的任務。
林知夏有些擔心,再這樣下去,溫旗恐怕無法通過博士生的階段性答辯。
林知夏找到組裏的幾個同學,大家合計一陣,決定上門拜訪溫旗,就連印度學姐Aishwarya都加入了他們,這讓林知夏始料未及,她以為印度學姐對溫旗的觀感很差。
三月初的某一個周六清晨,林知夏和她的同學們敲響了溫旗的房門。他們等了十幾秒鐘,溫旗慢吞吞地現身了——他剛醒不久,胡子拉碴,穿著睡衣,不過看上去還算是整潔幹凈。
“早上好!”林知夏朝氣蓬勃。
溫旗老氣橫秋:“早上好……”
林知夏拎起手裏的塑料袋:“我們都帶了一些禮物。今年我回國過春節,媽媽給我準備了很多好吃的。我這裏有幾袋茶樹菇、小銀魚、核桃仁和葡萄幹……全部送給你。”
溫旗聽得一楞。
吳品妍從林知夏背後探出頭來:“學長!”
吳品妍是林知夏教過的本科生。她成績優異,才思敏捷,研究方向十分新穎。今年一月份,她就收到了博士錄取通知書,即將在十月份成為一名與溫旗同組的女博士。
吳品妍是臺北人。今年春節,她也回家過年了。她送給溫旗幾盒老家特產的鳳凰酥、金月娘、還有花生蛋卷。她說:“學長!嘗嘗看!超美味的!”
溫旗後退一步。
同胞們的熱情讓他招架不住。
客人們陸續走進他的房間,站在房子的中央,打量他的物品陳設。他給林知夏、吳品妍分別搬來一把椅子,邀請她們落座。
吳品妍就問:“你能和人聊天嗎?”
溫旗說:“能。”
林知夏開門見山:“你的醫生有沒有和你聊過,你最近怎麽樣了?”
溫旗的視線瞥向後側。今天到場的客人裏,除了林知夏和吳品妍以外,其餘一幹人等都不會講中文,而林知夏卻用中文和他聊天,大家顯然提前商量好了。他自認和這些同學交情不深——除了林知夏,他和林知夏確實講過不少話,但也是他單方面地聽林知夏滔滔不絕。
同學們傳遞過來的善意,反倒讓他有些不自在。
他說:“我在好轉。”
林知夏又問:“那現在具體是什麽情況?”
吳品妍附和道:“對呀,什麽情況?”
溫旗猜測,林知夏正在隱晦地問他為什麽沒有任何科研進展。他和林知夏同時入學,短短一年半過去,林知夏馬上就要畢業了,而他卻陷入了漫長的倦怠期。
林知夏等了很久,久到其他同學都開始玩手機了,吳品妍望著窗外發呆,鴿子停在窗臺前“咕咕”地叫著,桌上的一杯熱茶逐漸變涼,溫旗才開口說:“我想退學。”
他平心靜氣地說:“和別人無關,是我的決定。”
林知夏尚在沈思,吳品妍小聲問:“退學?學長確定嗎?”
溫旗身上其實有一些積極的變化,通過心理醫生的治療,他能和別人正常交流,但也是這種交流,讓他忍不住反思道:“我不適合讀博。”
他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度不夠,他的讀博經歷枯燥又乏味,需要一個調整的過程。
林知夏卻誤解了溫旗的意思。
林知夏以為,苗丹怡事件的影響力還在,溫旗決定徹底放棄社交。
林知夏誠心誠意地鼓勵他:“你的機會還有很多,你這麽年輕……”
溫旗卻說:“不是所有博士生都能畢業。”
林知夏竟然表揚他:“你好坦然,你成長了。”
溫旗拿出一套珍藏的杯具,給今日到訪的客人們泡茶。
林知夏仍在對他旁敲側擊:“我覺得,你是一個很聰明的人。你讀博不是為了提升學歷,是為了做研究……”
溫旗忽然用英語詢問在場所有人:“WhydidyouchoosetodoaPhD(你為什麽讀博)?”
印度學姐問他幹嘛這麽問,他坦然地自稱,因為他下周就要退學了。導師的話,讓他恍然醒悟,與其留在學校浪費時間,不如早點收拾東西,回家工作。
學姐似乎聽說了溫旗的故事,隨即又問,他是不是因為戀情失敗而放棄人生?
溫旗連忙否認。
林知夏幫他解釋,他的戀情從未開始,因而談不上失敗。
學姐扯過一把椅子,擺在溫旗的面前,命令他坐下。
學姐告訴溫旗,從他剛進組開始,她就看好他的發展,導師為什麽如此關註溫旗的晨會報告?因為導師也很器重他。
“是的,”林知夏用中文附和道,“讀博是一個困難的過程。博士生看文獻、做實驗、寫代碼,不一定能做出像樣的東西,但是,探索未知領域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……”
講到這裏,林知夏隱隱約約猜出了溫旗的心思。
林知夏試探道:“你是不是覺得,你被女孩子騙了感情,就是因為你讀博了,整天鉆研學術,不擅長交際,才會被她挑中,成為倒黴的受害者?”
溫旗略微低下頭,拖鞋的鞋尖摩擦地毯,動作就像磨爪的小狗。
但他低聲說:“我不是你。我對學習沒興趣,被推著走到今天,我累了。”
林知夏終於能完全理解他的心態。
她總結道:“對你而言,科研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,而不是讓你感到快樂的一件事……可是你很聰明呀。”
溫旗卻說:“你是真正聰明。”
林知夏給他講了一個科幻故事。
“這是我最喜歡的科幻故事,”林知夏介紹道,“故事的主角死於一場車禍,死後他升上天堂,見到了上帝……”
“我……不信教。”溫旗打斷道。
林知夏卻說:“這個故事和宗教無關。”
溫旗搓了一把臉:“然後?”
林知夏繼續說:“然後,主角見到了上帝,上帝告訴他,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他自己的轉世——他是耶穌本身,也是耶穌的忠誠信徒,他是希特勒本人,也是希特勒的刀下亡魂。他的生命意義就在於‘體驗’,他一邊經歷人生,一邊獲取各種感受,所有人生都成了積累經驗的過程[1]。”
溫旗沈默了,吳品妍也沈默了。
林知夏試著寬慰溫旗:“無論你走哪條路,都是人生經歷的一部分,你不用跟我比較,也許我就是你,你也是我,我們都在為人類集體智慧做貢獻。”
溫旗評價道:“你……氣量很大。”
“沒有啦,”林知夏依然謙虛道,“你不怎麽說話,我只能跟你講故事。”
林知夏剛才的這一番話,已經被吳品妍翻譯給了印度學姐。
學姐和其他同學低聲交談了片刻。
學姐遠比林知夏直白、堅決得多。她說,她清楚溫旗的能力,他做一名獨立作者綽綽有餘,所以她不想看到溫旗退學。在他們印度,每年都有無數學生為了高考拼死拼活,到處都是人山人海,受教育的機會有多難得?
林知夏悄悄地點了一下頭。
學姐掏出她的皮包,“嘩”地一聲拉開拉鏈,找到一篇文獻綜述,狠狠地扣在溫旗的書桌上。
今天到場的每一位同學都給溫旗帶來了禮物。
不過,以林知夏為首的這幫同學都是送吃的,而學姐送了溫旗一個新的研究方向。
學姐對溫旗說,當年,溫旗給全組發完郵件,她就把他的工作內容刪了,她很抱歉。她帶來的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新課題,契合溫旗的研究方向,她希望溫旗不要脫離學術界,至少在他退學之前,做出最後一次嘗試。
林知夏立馬附和道:“是的,你不要一下子就放棄了,你再試一次。”
吳品妍也說:“林知夏和學姐都快畢業了,你做不成功,她們也不知道。”
溫旗想起林知夏講過的故事。他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。但他接受了學姐的好意。
下周一的晨會上,溫旗總結了學姐那篇文章的內容。他僅僅提出了一個簡單規劃,導師卻大力表揚他,稱讚他的方法行之有效。溫旗人生第一次懷疑導師的點評是否正確——於他而言,這種懷疑與否定的情緒都是全新的、前所未有的。他開完晨會就去了實驗室,連續工作一個月,竟然找回了從前的感覺。
林知夏旁觀溫旗的變化,不由得感嘆道:“他就是我的《人類觀察日記》新素材。”
當夜,林知夏在《人類觀察日記》中寫道:“今天是2014年5月17號,天氣變暖了,我的博士生活快結束了。剛開始讀博士的時候,我到處打聽,怎樣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導師?我向導師學習,向學姐學習……很不幸的是,印度學姐Aishwarya曾經被人舉報過,聽起來感覺她失敗了。但我忽然覺得,Aishwarya其實也很適合當導師。她的態度比我更果決、強硬。她輔導溫旗的效果,肯定比我更好……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選擇是雙向的,境況是不斷變化的……但願我和學姐都能永遠保持初心。”
六月初,溫旗忙完了手頭的活,才發現林知夏的“PTSIC”量子編程語言平臺關聯的論文多達十幾篇——林知夏是其中的主力,她一個人就發了六篇,堪稱論文制造機。
溫旗不太確定,林知夏那邊的團隊還缺不缺人。
他思考到深夜,給她發了一條微信:“你們缺人嗎?”
此前,溫旗曾經主動退過群。
但他這麽一問,林知夏就把他拉回了群裏。
溫旗特意修改了頭像和昵稱,就是怕有人說他“臨陣脫逃”、“背叛組織”之類的話,但他實在是想多了,進群之後風平浪靜,根本沒人針對他。
他終於度過了生活的風波。
這一屆的本科生也快畢業了。
他偶爾想起去年和苗丹怡的聊天記錄,只覺得恍如隔世,往事如煙。
六月底的某一個夜晚,月明星稀,萬籟俱寂,溫旗坐在寢室裏,專註於林知夏交給他的工作。他們正在完善希爾伯特空間的圖論問題,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,參與者都很有野心,林知夏認為,如果他們成功了,他們將在業內帶來一場重大革新。
就在這個時候,溫旗的手機收到一條短信:“我到了你樓下。”
溫旗撩開窗簾,向外一望。
他瞧見,苗丹怡穿著一條黑裙子,坐在石頭鋪成的臺階上,她的衣服、頭發都像夜色一樣漆黑如墨。月光如流水傾瀉,昏暗的樹影隨風抖動,他看不清她臉上的表情,當然他也不想看清。
苗丹怡又給他發了一條消息:“你下來,我有話說。”
溫旗反扣手機屏幕。
他焦慮地站起身,在室內走來走去。
他心想,如果他不出現,苗丹怡會待到什麽時候?
夜裏十一點,她還是沒離開。
外面又下了一場細細綿綿的小雨,她在雨中發來一句古詩:“似此星辰非昨夜,為誰風露立中宵?”
溫旗想起心理醫生的話——遇到麻煩,你可以先找朋友傾訴,你盡量開展溫和的社交。
在溫旗狹窄的朋友圈裏,江逾白是公認的“溫和、聰明、情商極高、交際廣泛”,正好江逾白也是個男人,溫旗決定請求外援。他把手機屏幕截圖,通過微信發送給江逾白。
他一句話都沒說,江逾白回覆他一行字:“我覺得,你最好還是別下樓了。”
溫旗有些震驚。
江逾白私下裏聊天,竟然會使用如此委婉可愛的語氣?
難道,這就是江逾白“溫和禮貌、交際廣泛”的表現?
也許溫旗與人交往時,也可以仿照江逾白的方式說話——不過,這種措詞方式,感覺和林知夏有點類似。
溫旗還沒打出下一句話,就看“江逾白”說:“我是林知夏,他的手機在我手上。”
溫旗楞住了。
林知夏又說:“如果我是你,我不會下樓。”
溫旗其實也不打算下樓。他只是沒辦法忽略一個女生坐在雨夜中等他。他有意無意地問起林知夏:“你想不想體驗不同的人生?”
林知夏誠實地回覆道:“我只想體驗由我決定的人生。你要是下樓了,你會很被動。”
溫旗沒再說話。
他面朝電腦屏幕,繼續觀察他的希爾伯特空間。這一夜他工作到淩晨兩點半,收到了最後一條來自苗丹怡的消息:“我畢業了,走了,回國了,再見。”
他在心中默念:再見。
不知不覺間,本科生們就畢業了。
江逾白的父母催促他早點回國。
但是,江逾白和父母商量了一下,獲得了三個月的假期,因此他能留在劍橋,陪同林知夏讀完博士。
那三個月裏,江逾白過得比較清閑。
林知夏在書房裏準備博士的最後答辯,江逾白就坐在她身邊看書,有時候,林知夏覺得累了,會倒在江逾白的身上,江逾白就像自動按摩椅一樣幫她揉一揉肩膀和後背,偶爾也會摸索到前胸,林知夏提醒他:“那裏不酸,不可以揉。”
江逾白抱著她親了親,又叫她的小名“夏夏”。
林知夏妥協道:“好吧,你只能輕輕地揉。”
江逾白很珍惜他爭取到的機會。
這三個月,他與林知夏朝夕共處,兩人每天共同讀書、游泳、打球、聊天,堪稱神仙般的日子,不過美好時光總歸是短暫的。
十月初,林知夏成功通過了答辯,學校認可了她的博士學位,麻省理工也在召喚她盡快出現。林知夏告別了實驗室的導師和同學,眾人鼓掌歡送她,仿佛在慶賀她的光明前程。
當她離開劍橋的實驗樓,穿過河上的一座橋,她看見了刻有《再別康橋》的那塊石頭。她便默默地念起《再別康橋》裏的一句詩:“悄悄的我走了,正如我悄悄的來;我揮一揮衣袖,不帶走一片雲彩。”
博士畢業時的離別,並未讓林知夏產生任何傷感的情緒,她的信念更加堅定了。她懷揣著對於未來的期望,毅然決然地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。
她會親身實踐,在未知的道路上一往無前。
這一年,林知夏剛滿二十歲。
作者有話要說:[1]這篇故事叫做《蛋》,作者安迪·威爾,網上還有動畫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添加成功以後,江逾白坐在沙發上,左手微微遮擋屏幕,右手點擊鍵盤,將林澤秋備註為“大舅哥”。
林知夏湊過來偷看他。
江逾白的目光不可避免地落在林知夏的臉上。他看見她濃密的眼睫毛眨了眨,白嫩的臉頰泛出一點粉色,她小聲說:“你別讓我哥哥發現了。”又問:“你給我的備註是什麽?”
江逾白的聲音比她更輕:“夏夏。”
林知夏略顯羞澀:“我還以為,你會叫我夏夏老婆。”
江逾白笑了笑:“我馬上改。”
林知夏搭住他的手機:“不要了,我不是那個意思。”
江逾白卻說:“我有這個意思。”
江逾白和林知夏竊竊私語的時候,林澤秋就站在一旁觀察他們二人。不知道為什麽,林澤秋的腦海裏驀地閃現柯壯志臨走前含恨罵出來的一句“綠茶”。
如果“妹夫”是一種滿分一百的考評制度,林澤秋暫時可以給江逾白打六十分——剛剛及格的成績,多一分都不行。
但是,林澤秋的爸爸媽媽對江逾白的印象似乎越來越好了。
午飯的餐桌上,爸爸給江逾白夾了兩次菜,媽媽問了江逾白不少問題。江逾白始終保持著極好的耐心。他語氣溫和,談吐風趣,哪怕涉及到“你覺得林知夏的舅舅和舅媽怎麽樣”這種危險的話題,他也能巧妙地化解尷尬,既給舅舅一家留面子,又很向著林知夏。
這天下午,雪停了,天色初晴,陽光耀眼,林知夏的爸爸在陽臺上翻曬蘿蔔幹,林澤秋動作利落地幫忙。江逾白為了表現自己,主動去廚房洗碗。
江逾白幾乎從來不做家務活。他不小心摔了一只碗,碎瓷片灑了滿地。
林知夏第一個聽見廚房裏的動靜。她跑過來想幫江逾白,他立刻制止:“別過來,我收拾。”
江逾白撿完大塊的碎片,又用笤帚和簸箕掃地。
林知夏一直盯著他。他自嘲道:“我笨手笨腳的,你別嫌棄。”
林知夏一腳跨進廚房:“你才不笨呢,你特別好,善良又聰明。”
江逾白俯身靠近她。她雙手勾住他的脖子,“叭”地一聲親了他的側臉。
江逾白充滿幹勁地繼續洗碗。他站在水槽之前,一邊仔仔細細地刷鍋,一邊掃視廚房的環境。他看見瓷磚上的裂縫,纏著膠布的水管,泛著鐵銹的竈臺,墻皮脫落的窗框……他還想起林知夏在日記裏寫過,她媽媽有風濕性關節炎,到了每年的梅雨季節,他們家的地板和墻面都會反潮,媽媽的身體就不太舒服。因此,林知夏和林澤秋都迫切地想要搬家。
江逾白打算在大學城附近入手一套大平層,面積不用太大,七百多平方米就夠了。毛坯房裝修差不多要一年的時間,等林知夏做完博士後,回到省城擔任教職,她就可以直接入住。
大學城坐落於本市的主城區,地理位置十分優越,此處有一片高級住宅區,樓盤售價極高,住戶非富即貴,光是一個停車位就價格不菲。
江逾白看中了“私人定制”的頂層豪宅,隨房附贈“空中花園”。秘書們幫他整理了幾套設計方案,打印在銅版紙上,裝訂成冊,共有四冊。
春節假期結束之後,江逾白和林知夏再度前往英國。
林知夏休整了短短一天,便迫不及待地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她的科研事業。如同林知夏預料的那樣,導師為她開創了先河,允許她在今年十月份博士畢業。
組裏的同學們聽見消息,紛紛向她表示祝賀。
林知夏越發期待她年滿二十歲之後的人生。她偶爾會瀏覽省城的房屋信息,盤算著自己小金庫裏的儲蓄額,還會在網上查找沙發、桌子、臺燈等等家居用品的價格。
有那麽幾次,江逾白來找林知夏時,恰好見到她在挑選沙發。
某天夜裏,江逾白抱著四本描述裝修方案的圖冊,敲開了林知夏的臥室門。
林知夏剛剛洗完澡。她雙眼水汪汪,臉色紅撲撲,不明所以地看著他,他鬼使神差地直說道:“我想給你買一套房子。”
“給我買房子?”林知夏卻說,“我準備自己買呀。”
江逾白拐彎抹角地試探她:“你還沒有正式開始工作……”
林知夏哈哈一笑:“我有很多獎金,前幾天才收到郵件,學院又要給我發錢了。”
江逾白沒有說話。他把四本厚重的冊子放在了她的書桌上。
林知夏翻開其中一本,瞧見廣闊的客廳、高懸的天花板、全景落地窗外的城市景觀。她驚嘆道:“好漂亮。”
江逾白謹慎地詢問:“喜歡嗎?”
林知夏坐在書桌前,江逾白坐到她的身邊。他們就像一對未婚夫妻一樣規劃著將來的住所。林知夏好奇地著每一頁的內容,怎麽也翻不到盡頭,她不禁問道:“這個房子有多大?”
“還行,不算很大,”江逾白評價道,“居住面積七百九十四平方米,將近八百。”
林知夏瞬間呆住,心想:八百平方米,不算大房子嗎?
但她隨後又記起,江逾白是在一座莊園裏長大的,對比之下,八百平方米的豪宅確實不算很大。
這座豪宅還自帶“空中花園”,林知夏自言自語道:“我聽說過巴比倫的空中花園,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,據說巴比倫的國王為了討他王妃的歡心,按照王妃的意思,特意給王妃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園。”
江逾白翻開另一本圖冊:“不止這一座花園,所有配套設施都可以按你的意思來設計。”
林知夏思考一陣,雙手托腮:“嗯……還是算了,這是你的房子,你來決定裝修風格,我有空就去你家住幾天。”
江逾白搭在紙頁上的手指一頓:“你說過,等你工作了,我們會住在一起。”
“是的。”林知夏毫不避諱地承認道。
江逾白的聲調更低沈:“春節那幾天,晚上沒抱著你,我睡得不太好。”
林知夏卻在思考另一個問題:“我馬上要去美國做博士後,你要回國工作,你晚上怎麽辦呢?”
江逾白拍了一下自己的腿,林知夏輕車熟路地坐到他的腿上。他單手摟著她的腰,一邊親她一邊說:“我在家等你回來。”親吻持續了很久,室內的溫度仿佛升高了,悶熱的空氣讓林知夏的頭腦變得不夠清醒,這時江逾白再問她要不要和他同住,她稀裏糊塗地答應了,心底的念頭卻沒改變——她肯定還是要自己買房的。
轉眼間,二月過完了,三月開春,草地上綻放著不知名的野花,學校的平靜生活一如既往。
實驗室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,林知夏開心之餘,又掛念起溫旗的狀況。
三月的某一場晨會上,溫旗被導師委婉地批評了——導師認為,從去年九月份開始,溫旗不僅沒有實驗產出,也沒有認真讀過任何一篇新論文,更沒有完成導師給他制定的任務。
林知夏有些擔心,再這樣下去,溫旗恐怕無法通過博士生的階段性答辯。
林知夏找到組裏的幾個同學,大家合計一陣,決定上門拜訪溫旗,就連印度學姐Aishwarya都加入了他們,這讓林知夏始料未及,她以為印度學姐對溫旗的觀感很差。
三月初的某一個周六清晨,林知夏和她的同學們敲響了溫旗的房門。他們等了十幾秒鐘,溫旗慢吞吞地現身了——他剛醒不久,胡子拉碴,穿著睡衣,不過看上去還算是整潔幹凈。
“早上好!”林知夏朝氣蓬勃。
溫旗老氣橫秋:“早上好……”
林知夏拎起手裏的塑料袋:“我們都帶了一些禮物。今年我回國過春節,媽媽給我準備了很多好吃的。我這裏有幾袋茶樹菇、小銀魚、核桃仁和葡萄幹……全部送給你。”
溫旗聽得一楞。
吳品妍從林知夏背後探出頭來:“學長!”
吳品妍是林知夏教過的本科生。她成績優異,才思敏捷,研究方向十分新穎。今年一月份,她就收到了博士錄取通知書,即將在十月份成為一名與溫旗同組的女博士。
吳品妍是臺北人。今年春節,她也回家過年了。她送給溫旗幾盒老家特產的鳳凰酥、金月娘、還有花生蛋卷。她說:“學長!嘗嘗看!超美味的!”
溫旗後退一步。
同胞們的熱情讓他招架不住。
客人們陸續走進他的房間,站在房子的中央,打量他的物品陳設。他給林知夏、吳品妍分別搬來一把椅子,邀請她們落座。
吳品妍就問:“你能和人聊天嗎?”
溫旗說:“能。”
林知夏開門見山:“你的醫生有沒有和你聊過,你最近怎麽樣了?”
溫旗的視線瞥向後側。今天到場的客人裏,除了林知夏和吳品妍以外,其餘一幹人等都不會講中文,而林知夏卻用中文和他聊天,大家顯然提前商量好了。他自認和這些同學交情不深——除了林知夏,他和林知夏確實講過不少話,但也是他單方面地聽林知夏滔滔不絕。
同學們傳遞過來的善意,反倒讓他有些不自在。
他說:“我在好轉。”
林知夏又問:“那現在具體是什麽情況?”
吳品妍附和道:“對呀,什麽情況?”
溫旗猜測,林知夏正在隱晦地問他為什麽沒有任何科研進展。他和林知夏同時入學,短短一年半過去,林知夏馬上就要畢業了,而他卻陷入了漫長的倦怠期。
林知夏等了很久,久到其他同學都開始玩手機了,吳品妍望著窗外發呆,鴿子停在窗臺前“咕咕”地叫著,桌上的一杯熱茶逐漸變涼,溫旗才開口說:“我想退學。”
他平心靜氣地說:“和別人無關,是我的決定。”
林知夏尚在沈思,吳品妍小聲問:“退學?學長確定嗎?”
溫旗身上其實有一些積極的變化,通過心理醫生的治療,他能和別人正常交流,但也是這種交流,讓他忍不住反思道:“我不適合讀博。”
他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度不夠,他的讀博經歷枯燥又乏味,需要一個調整的過程。
林知夏卻誤解了溫旗的意思。
林知夏以為,苗丹怡事件的影響力還在,溫旗決定徹底放棄社交。
林知夏誠心誠意地鼓勵他:“你的機會還有很多,你這麽年輕……”
溫旗卻說:“不是所有博士生都能畢業。”
林知夏竟然表揚他:“你好坦然,你成長了。”
溫旗拿出一套珍藏的杯具,給今日到訪的客人們泡茶。
林知夏仍在對他旁敲側擊:“我覺得,你是一個很聰明的人。你讀博不是為了提升學歷,是為了做研究……”
溫旗忽然用英語詢問在場所有人:“WhydidyouchoosetodoaPhD(你為什麽讀博)?”
印度學姐問他幹嘛這麽問,他坦然地自稱,因為他下周就要退學了。導師的話,讓他恍然醒悟,與其留在學校浪費時間,不如早點收拾東西,回家工作。
學姐似乎聽說了溫旗的故事,隨即又問,他是不是因為戀情失敗而放棄人生?
溫旗連忙否認。
林知夏幫他解釋,他的戀情從未開始,因而談不上失敗。
學姐扯過一把椅子,擺在溫旗的面前,命令他坐下。
學姐告訴溫旗,從他剛進組開始,她就看好他的發展,導師為什麽如此關註溫旗的晨會報告?因為導師也很器重他。
“是的,”林知夏用中文附和道,“讀博是一個困難的過程。博士生看文獻、做實驗、寫代碼,不一定能做出像樣的東西,但是,探索未知領域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……”
講到這裏,林知夏隱隱約約猜出了溫旗的心思。
林知夏試探道:“你是不是覺得,你被女孩子騙了感情,就是因為你讀博了,整天鉆研學術,不擅長交際,才會被她挑中,成為倒黴的受害者?”
溫旗略微低下頭,拖鞋的鞋尖摩擦地毯,動作就像磨爪的小狗。
但他低聲說:“我不是你。我對學習沒興趣,被推著走到今天,我累了。”
林知夏終於能完全理解他的心態。
她總結道:“對你而言,科研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,而不是讓你感到快樂的一件事……可是你很聰明呀。”
溫旗卻說:“你是真正聰明。”
林知夏給他講了一個科幻故事。
“這是我最喜歡的科幻故事,”林知夏介紹道,“故事的主角死於一場車禍,死後他升上天堂,見到了上帝……”
“我……不信教。”溫旗打斷道。
林知夏卻說:“這個故事和宗教無關。”
溫旗搓了一把臉:“然後?”
林知夏繼續說:“然後,主角見到了上帝,上帝告訴他,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他自己的轉世——他是耶穌本身,也是耶穌的忠誠信徒,他是希特勒本人,也是希特勒的刀下亡魂。他的生命意義就在於‘體驗’,他一邊經歷人生,一邊獲取各種感受,所有人生都成了積累經驗的過程[1]。”
溫旗沈默了,吳品妍也沈默了。
林知夏試著寬慰溫旗:“無論你走哪條路,都是人生經歷的一部分,你不用跟我比較,也許我就是你,你也是我,我們都在為人類集體智慧做貢獻。”
溫旗評價道:“你……氣量很大。”
“沒有啦,”林知夏依然謙虛道,“你不怎麽說話,我只能跟你講故事。”
林知夏剛才的這一番話,已經被吳品妍翻譯給了印度學姐。
學姐和其他同學低聲交談了片刻。
學姐遠比林知夏直白、堅決得多。她說,她清楚溫旗的能力,他做一名獨立作者綽綽有餘,所以她不想看到溫旗退學。在他們印度,每年都有無數學生為了高考拼死拼活,到處都是人山人海,受教育的機會有多難得?
林知夏悄悄地點了一下頭。
學姐掏出她的皮包,“嘩”地一聲拉開拉鏈,找到一篇文獻綜述,狠狠地扣在溫旗的書桌上。
今天到場的每一位同學都給溫旗帶來了禮物。
不過,以林知夏為首的這幫同學都是送吃的,而學姐送了溫旗一個新的研究方向。
學姐對溫旗說,當年,溫旗給全組發完郵件,她就把他的工作內容刪了,她很抱歉。她帶來的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新課題,契合溫旗的研究方向,她希望溫旗不要脫離學術界,至少在他退學之前,做出最後一次嘗試。
林知夏立馬附和道:“是的,你不要一下子就放棄了,你再試一次。”
吳品妍也說:“林知夏和學姐都快畢業了,你做不成功,她們也不知道。”
溫旗想起林知夏講過的故事。他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。但他接受了學姐的好意。
下周一的晨會上,溫旗總結了學姐那篇文章的內容。他僅僅提出了一個簡單規劃,導師卻大力表揚他,稱讚他的方法行之有效。溫旗人生第一次懷疑導師的點評是否正確——於他而言,這種懷疑與否定的情緒都是全新的、前所未有的。他開完晨會就去了實驗室,連續工作一個月,竟然找回了從前的感覺。
林知夏旁觀溫旗的變化,不由得感嘆道:“他就是我的《人類觀察日記》新素材。”
當夜,林知夏在《人類觀察日記》中寫道:“今天是2014年5月17號,天氣變暖了,我的博士生活快結束了。剛開始讀博士的時候,我到處打聽,怎樣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導師?我向導師學習,向學姐學習……很不幸的是,印度學姐Aishwarya曾經被人舉報過,聽起來感覺她失敗了。但我忽然覺得,Aishwarya其實也很適合當導師。她的態度比我更果決、強硬。她輔導溫旗的效果,肯定比我更好……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選擇是雙向的,境況是不斷變化的……但願我和學姐都能永遠保持初心。”
六月初,溫旗忙完了手頭的活,才發現林知夏的“PTSIC”量子編程語言平臺關聯的論文多達十幾篇——林知夏是其中的主力,她一個人就發了六篇,堪稱論文制造機。
溫旗不太確定,林知夏那邊的團隊還缺不缺人。
他思考到深夜,給她發了一條微信:“你們缺人嗎?”
此前,溫旗曾經主動退過群。
但他這麽一問,林知夏就把他拉回了群裏。
溫旗特意修改了頭像和昵稱,就是怕有人說他“臨陣脫逃”、“背叛組織”之類的話,但他實在是想多了,進群之後風平浪靜,根本沒人針對他。
他終於度過了生活的風波。
這一屆的本科生也快畢業了。
他偶爾想起去年和苗丹怡的聊天記錄,只覺得恍如隔世,往事如煙。
六月底的某一個夜晚,月明星稀,萬籟俱寂,溫旗坐在寢室裏,專註於林知夏交給他的工作。他們正在完善希爾伯特空間的圖論問題,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,參與者都很有野心,林知夏認為,如果他們成功了,他們將在業內帶來一場重大革新。
就在這個時候,溫旗的手機收到一條短信:“我到了你樓下。”
溫旗撩開窗簾,向外一望。
他瞧見,苗丹怡穿著一條黑裙子,坐在石頭鋪成的臺階上,她的衣服、頭發都像夜色一樣漆黑如墨。月光如流水傾瀉,昏暗的樹影隨風抖動,他看不清她臉上的表情,當然他也不想看清。
苗丹怡又給他發了一條消息:“你下來,我有話說。”
溫旗反扣手機屏幕。
他焦慮地站起身,在室內走來走去。
他心想,如果他不出現,苗丹怡會待到什麽時候?
夜裏十一點,她還是沒離開。
外面又下了一場細細綿綿的小雨,她在雨中發來一句古詩:“似此星辰非昨夜,為誰風露立中宵?”
溫旗想起心理醫生的話——遇到麻煩,你可以先找朋友傾訴,你盡量開展溫和的社交。
在溫旗狹窄的朋友圈裏,江逾白是公認的“溫和、聰明、情商極高、交際廣泛”,正好江逾白也是個男人,溫旗決定請求外援。他把手機屏幕截圖,通過微信發送給江逾白。
他一句話都沒說,江逾白回覆他一行字:“我覺得,你最好還是別下樓了。”
溫旗有些震驚。
江逾白私下裏聊天,竟然會使用如此委婉可愛的語氣?
難道,這就是江逾白“溫和禮貌、交際廣泛”的表現?
也許溫旗與人交往時,也可以仿照江逾白的方式說話——不過,這種措詞方式,感覺和林知夏有點類似。
溫旗還沒打出下一句話,就看“江逾白”說:“我是林知夏,他的手機在我手上。”
溫旗楞住了。
林知夏又說:“如果我是你,我不會下樓。”
溫旗其實也不打算下樓。他只是沒辦法忽略一個女生坐在雨夜中等他。他有意無意地問起林知夏:“你想不想體驗不同的人生?”
林知夏誠實地回覆道:“我只想體驗由我決定的人生。你要是下樓了,你會很被動。”
溫旗沒再說話。
他面朝電腦屏幕,繼續觀察他的希爾伯特空間。這一夜他工作到淩晨兩點半,收到了最後一條來自苗丹怡的消息:“我畢業了,走了,回國了,再見。”
他在心中默念:再見。
不知不覺間,本科生們就畢業了。
江逾白的父母催促他早點回國。
但是,江逾白和父母商量了一下,獲得了三個月的假期,因此他能留在劍橋,陪同林知夏讀完博士。
那三個月裏,江逾白過得比較清閑。
林知夏在書房裏準備博士的最後答辯,江逾白就坐在她身邊看書,有時候,林知夏覺得累了,會倒在江逾白的身上,江逾白就像自動按摩椅一樣幫她揉一揉肩膀和後背,偶爾也會摸索到前胸,林知夏提醒他:“那裏不酸,不可以揉。”
江逾白抱著她親了親,又叫她的小名“夏夏”。
林知夏妥協道:“好吧,你只能輕輕地揉。”
江逾白很珍惜他爭取到的機會。
這三個月,他與林知夏朝夕共處,兩人每天共同讀書、游泳、打球、聊天,堪稱神仙般的日子,不過美好時光總歸是短暫的。
十月初,林知夏成功通過了答辯,學校認可了她的博士學位,麻省理工也在召喚她盡快出現。林知夏告別了實驗室的導師和同學,眾人鼓掌歡送她,仿佛在慶賀她的光明前程。
當她離開劍橋的實驗樓,穿過河上的一座橋,她看見了刻有《再別康橋》的那塊石頭。她便默默地念起《再別康橋》裏的一句詩:“悄悄的我走了,正如我悄悄的來;我揮一揮衣袖,不帶走一片雲彩。”
博士畢業時的離別,並未讓林知夏產生任何傷感的情緒,她的信念更加堅定了。她懷揣著對於未來的期望,毅然決然地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。
她會親身實踐,在未知的道路上一往無前。
這一年,林知夏剛滿二十歲。
作者有話要說:[1]這篇故事叫做《蛋》,作者安迪·威爾,網上還有動畫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